深圳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

深圳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

高性能激光显示技术让智能汽车瞬间化身为人机交互的全新空间;城市低空物流解决方案的实施,让快递服务上天入地;高功率全液冷超充技术,让“一杯咖啡满电出发”成为现实;AI技术的应用,将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研发时间缩短了近75%……

新兴技术持续涌现,新应用场景、新赛道在深圳不断开拓。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助力深圳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

173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创新高

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坚强后盾。

过去十年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4年643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880.4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4.02%跃升至5.81%。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94.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2023年超2.4万家,是2014年的5.2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

“深圳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上不断发力已初见成效。”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介绍,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确立不低于30%的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已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6000多项、超40亿元。2023年布局37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资助技术攻关项目300多个,推动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核磁共振、EDA、全自研数据库系统等领域取得突破。

与此同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区域创新平台成为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175

光明科学城是透视深圳前沿科技发展的一扇窗。2023年光明科学城规划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在建和运营数达到20个。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深圳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科学设施、世界顶级的第四代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通过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并开工建设,超算二期机房楼封顶。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也不断提速,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影响力显著提升。

据统计,深圳已高标准建设1家国家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380家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吸引众多高水平人才“孔雀东南飞”。2023年深圳新增全职院士7人、总数达98人,高层次人才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过679万人。

战新产业+未来产业打造主阵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被视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科技创新“硬核力”驰骋的主阵地。

2022年发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化为20个产业集群,并前瞻布局了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8大未来产业,形成“20+8”产业集群。

目前,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在GDP中的占比约为四成,成为我国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2023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2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

新技术加速赋能开辟新赛道

今年1月举行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总部位于深圳的光峰科技展示了最新研发的车载、家用激光显示核心器件。

光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屹介绍,伴随汽车智能化的升级,人车交互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光峰科技聚焦沉浸式AR显示和数字化智能照明两大方向,在车载显示、激光大灯与AR-HUD三大产品线推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已获得比亚迪、赛力斯、北汽新能源、华域视觉等国内外头部车企、一级供应商的定点合作。

“作为ALPD半导体激光光源技术的原创发明者,公司以核心技术创新推动核心器件‘上车’,为行业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应用赛道。”李屹说。

以科技创新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是深圳这些年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

当前,多个万亿级和千亿级新支柱产业集群正在深圳加速布局。其中在集成电路方面,先后落地方正微电子、华润微电子等多个百亿级项目,正在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和全品类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新型储能方面,持续丰富“源网荷”三端应用场景。

178

张林表示,今年将重点推动产业、创新、资金、人才“四链”融合,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规划,深入实施基础研究“深研”规划,推进落实“深医”规划,推进深港科技合作,构建“河套+”创新圈。

来源于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04.2%、36.0%。

持续研发投入、夯实创新载体、吸纳创新人才、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深圳在路上。

“硬碰硬”干出深圳科创“硬核力”

科技创新,赋能深圳交出高质量发展“成绩单”。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也由此成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2024年重点工作之一。

2023年,深圳全年GDP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0%。高位稳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坚实支撑。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超过六成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连续2年成为全国城市“双冠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9%;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5家,总量2.47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居全国城市第二。

深圳科技创新的“硬核力”,不是天上掉下来,而是“硬碰硬”干出来的。

持续“硬投入”是首要之举。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和长周期性等显著特点。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科技创新离不开“真金白银”。

深圳为此一直志存高远、锲而不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880.49亿元、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这个比重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遑多让。深圳企业的创新精神尤为突出,企业研发投入在整个投入中占比高达94.9%。此外,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华为曾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敢啃“硬骨头”才有“硬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深圳长于应用创新,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才是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和突破口,否则就会面临“卡脖子”等困境。

近年来,深圳向基础创新和源头创新发起冲击。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和趋势,深圳上马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工程,掀起了一轮合作办学的高潮,成立了众多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揭榜挂帅”发起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首台由深圳自主研发的“救命神器”ECMO获批上市,打破了被欧美国家30余年的垄断。随着源头创新动能的不断增强,深圳还将创造更多科技突破奇迹。

实施“硬保护”才能让创新源源不绝。知识产权能带来巨大的研发红利,是科技创新的“护城河”,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深圳提出知识产权是最重要的营商环境,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深圳是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制定出台了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侵权违法惩罚性赔偿指引,以法治创新举措解决“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等问题。去年,《深圳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出台。方案提出,到2025年,构建起全链条保护生态体系,构筑出更加坚固的保护防线,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正是创新驱动,成就了今天的深圳;提升科技创新的“硬核力”,明天的深圳会更美好!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news.mxggzz.com/789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2月5日 下午3:48
下一篇 2024年2月8日 下午5:53

相关推荐